優秀是「訓練」出來的——快來搞懂「教導」與「訓練」的差別
談論教養,多數人想到的是「教」,卻忽略更深刻也更艱鉅的功課——訓練。知識若未被操練進生命,終將成為空談。正如劉志雄在書中所言,孩子若不被我們訓練,這世界就會替我們訓練他。作為父母、老師、屬靈導師,責任不只是傳遞資訊,而是靠著神的恩典,塑造孩子的品格,幫助他們將所學活出來,成為神所喜悅的人。
《優秀是訓練出來的:按照聖經訓練孩童》一書由道聲出版社出版,作者劉志雄強調,「教」很重要,但不可忽略一個更重要觀念——除非「藉著訓練」把所教的內容「落實在孩子生活中」,否則,一切的「教」實將枉然。優秀是「訓練」出來的,只有「訓練」才能培養出好的習慣,進而建立美好品格。面對孩子,若無予以訓練,那麼電視、他的朋友和環境,就會把他的所有罪性訓練出來。有作老師、父母的,並不知道自身責任不只是要忠心教導(身教及言教)孩子該做甚麼,且一定要訓練他們到一個地步:將所知道的在生命中活出來。
認識孩子的本性:談及如何訓練孩子之前,需先知道「孩子的本性」。以下是關於孩子本性的四重點:
(一)「需要」和「想要」
在父母眼中,看自己的孩子都是全世界最可愛、最無辜、最善良的。然而除非我們真知道孩子的本性,否則會不知道如何教他或幫助他走在正路上。實際上,每個人一生下來,從嬰兒開始,就是「絕對的自我中心」。嬰孩生下來,是根據「自身需要」而活,隨著漸漸長大,進而發現可以操控大人,因而從最小的到最長的都要操縱。嬰孩很早就知道如何控制並操縱人,想要什麼、叫別人替他服務,就用什麼辦法,使別人很快來替自己服務。且過不了多久,一個小嬰孩就從「他需要(need)」發展到「他想要(Want)」。
(二)主權爭奪
大部分父母可能不了解一事實,孩子小的時候,父母用盡一切方法讓他們覺得是世界的中心,但這種熱情很少能持續超過6個月,因很少父母能持續讓嬰孩的每個動作都操控著自己。舉例,一個嬰兒一哭,就有人來關心他,經過6個月一切都以其為中心的日子。突然有一天,他發現,居然哭了很久還沒有人來理會,且竟然是要喝奶的時候,有人要他等一等。這對孩子來說,簡直是天大改變,怎麼受得了?!這樣事情發生,就開始了父母與孩子間的權力拔河——孩子決定用盡一切方法讓父母來聽他的話,父母也決定用盡一切方法讓孩子來聽自己的話。結果是一場淒慘長期作戰。
(三)誰更聰明
父母常以為自己很聰明,能管得住孩子,哪知孩子比他們還聰明,知道如何管住父母。孩子其實懂得如何控制父母,也知道該怎麼做,使他要什麼父母都說好。
(四)慾望與罪
一個人有慾望、有需要不是問題,問題在於當慾望不再受個人控制,就產生出罪。作父母的責任,不只是讓孩子長大、讓孩子不吵我們而已,也不是讓孩子進最好學校、找最好工作、娶個好配偶...等等,就完成任務。父母的責任,是要在孩子生命中建立起基督的品格。此責任無論是老師或家長,都要面對人裡面的罪性。教導孩子,把所知道的在生命中活出來。作老師、父母的當了解,沒有一個孩子是完美的,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問題。有的孩子害羞、有的孩子倔強、有的孩子懶惰,都有自己的個性。因此,父母及老師要靠著神的恩典來訓練孩子,成為神希望的樣子,能去做神希望他去做的事。父母的責任不是任憑孩子去做自己所喜歡的事,而是定要知道,當建立起一個環境,把孩子的個性、習慣都建立成是神喜悅的樣子,這是神所託付的責任。
訓練和教導並不同:訓練和教導,有3點基本上很不同之處,在觀念上清楚了,在訓練上會做得更好。
(一)「教導」的目的是要讓他知道;「訓練」的目的不是止於讓他知道,而是讓他去做。
(二)「教導」的目的是給他知識,「訓練」的目地是給他實際運用知識的技能。有些人有知識,但不會運用在生活上。
(三)「教導」是讓他腦袋清楚,「訓練」是讓他養成一個習慣。
所以,訓練這種事絕對不是一教就會,訓練是教了以後再做、再做、一直做,一定要重複做到成為習慣。一直到養成習慣,才叫訓練成功。若不認識此最基本概念,無法訓練孩子,因為除了「教」,還要「訓練」才有用。一定要把握孩子訓練的黃金時間訓練孩子,不但要告訴他們方向,且要對其感覺、想法、表情、動作,都要藉著訓練,使之成為神喜悅的樣子。訓練不是「外在」通過就滿意,而是要連態度都是正確的。訓練一定要貫徹到底,一半的訓練比沒有訓練更糟。
劉志雄分析,零到六歲是訓練的黃金時代,這是最重要的一段時間,可以影響一個孩子一生,也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影響力最大之時。從6歲到13歲,在孩子身上最有影響力的可能不是父母,而是老師。13歲後,影響孩子最大的是朋友,不是父母也非老師。所以訓練過程,定要把握這黃金時間。這就是為何有愈多基督徒開始投身「在家教育(Home schooling)」,因這樣就多了6年時間,可在家中好好對孩子下教育功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