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會治理真的需要「行政管理」嗎?
現在同意教會需要「行政管理」的漸多,同時須面對另外的難題——「行政」與「牧養」能相容嗎?
引發大家思考的是,把花在「管理事」的時間,挪用到「牧養人」上,是否對教會更有益呢?
《教會治理:以「順服神」及「成就人」為導向的教會行政管理原則》一書,作者林德皓分析,教會對「行政管理」既愛且恨!很多教牧和信徒領袖對行政管理心存矛盾,他們了解管理學的用處,但認為自己的召命是服事人,牧養會友;若肩負令人苦惱的財政預算、參加開不完的會議,和代表教會出席各種看似無關重要的宴會,似乎有違起初召命。
教會真的需要行政管理嗎?
社會學者角度
管理學者把社會上的組織大略分為三大範疇:政府、企業、非營利(包括教會)。各類組織對社會貢獻不同,但無論規模大小,皆需規劃訂定共同努力的目標,領導員工發揮潛能,也要控制任務達成既定標準,即「所有組織」都需要管理學。因此,社會上學者認為,只要「信徒」是「人」,「教會」是「組織」,就需要行政管理,無庸置疑。
教會學者角度
教會學者明白,無論是否信徒,都不單生存在凡間的平面世界,而是活在神的國度,受祂的恩典和律法管治,所以比一般學者須多考慮超越層面;故此,思維更清晰、真實和立體,涉及範疇更廣,但也更複雜。教會當然明白信徒是「人」,且是「屬靈的人」,而教會當然是「組織」,更是「神聖的組織」,故此,要明白教會是否需要行政管理前,至少有三大衍生問題須釐清。
問題1)管理學與「靈命素質」有衝突嗎?
大多數教會學者都同意,以管理是世俗之事,擔心與教會這屬靈團體格格不入,此說法有待商榷。
問題2)有了「神的帶領」,還需要「人的管理」嗎?
「屬靈素質」和「教會管理」是可以結合的,知識與事物本質並無屬靈和屬世的分別,而是運用的人才有;只要執行者屬靈,它就屬靈了。「行政管理」學對商業機構的經理人來說,是屬世的,可幫助他們掠取權力,增加財富;對事奉者而言,是屬靈的,可協助信徒成長,完成神旨意。
問題3)「行政」與「牧養」能相容嗎?
不可否認的,雖教會同工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在行政上,但就算認為行政只是處理事,對人的成長沒有直接關係,然教會還是需要以此推行各種事工。實際上,「牧養」和「行政」根本只是兩個空洞詞彙,能否幫助生命成長,就要看「運用者」為它賦予什麼內容。無心的事奉者,可以把生氣盎然的人當作死物般牧養;而用心的事奉者,可以運用僵硬的行政規條來豐富信徒生命。因此,「牧養」和「行政」不單能相容,且應相互配合,事奉者兼容並蓄,便更能幫助信徒。
事奉者較少接觸「行政管理」的原因
事奉者較少接觸行政管理,主要是因教會傳統注重「牧養」。因此,教會舉行很多促進牧養能力的訓練班,如主日學教員訓練班、輔導和帶領查經等,但領導和管理的訓練機會卻很少。神學院牧養的科目多而範疇廣,而佔用傳道人大量時間的「管理學」,只有一、兩科。基督教書局教導牧養的書多,談及管理的書極少。教牧同工也很少刻意提升管理能力,以其只是「副業」,可免則免。值得省思的是,事奉者既無可避免用大量時間在管理上,即不應逃避提升管理素質的義務。
教會治理應有的兩原則
教會治理應有「順服的治理」與「成人的治理」兩個原則:
(1)「順服」的治理
一般行政管理強調掌控,作領袖的要發號施令。但教會強調順服,作領袖要聽從從上頭(神)而來的命令!行政管理大多強調規劃,領導人首要任務是「訂定滿足顧客的目標」,作為引領機構的方向,並應預測世局更迭,盡可能把所有事物周詳計畫,防範任何意料以外的事發生。教會認同計畫重要,但同時須謹記,教會不是領袖的,而是基督的。基督是教會的頭,必定親自引領前路;雖然信徒努力規劃,籌算前行的每一步,是所有「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」當盡本分,但也要認清自己本身只是「僕人」。我們要謙虛承認,神的智慧遠超世人,務要小心聆聽主人的指引,如果以為事情必定按「人」的計畫發生,這是不了解「神」的高深莫測,自以為自己是世界和教會的主宰,反倒限制神的作為,阻礙神蹟在教會發生。
(2)「成人」的治理
一般行政措施冀望有效率完成事務,以「成事」為主;但教會治理則重於發展信徒恩賜和潛能,以「成人」為重。對機構而言,員工價值是外在的,取決於工作表現是否優良;因此,商業機構為了效益,會毫不珍惜辭退表現不濟員工。教會恰恰相反,人的價值不在於工作表現,而是內在價值,相信他們都是神的兒女,是弟兄姐妹;無論有無參與事奉,事奉有無成績,教會都愛惜。對軟弱的肢體和表現差強人意的信徒,尤應如此;教會為他們的成長要付出更多關愛和努力。因教會應「成全信徒,各盡其職,建立基督的身體(以弗所書4:12)」。然而,教會可能常偏離這目標。不少熱衷事奉的信徒,辛勞幾年後漸冷淡,甚至離開教會;究其原因,很多是因教會太注重事工,而忽略人的重要,忘記了愛惜、支持和鼓勵,以致有些事奉者的生命力長期「入不敷出」,不單無法成長,更漸漸枯萎。教會邀請別人事奉,是因為要利用該事工幫助這位信徒成長,而不是利用這位信徒成就該事工。雖個人必須努力才能成長,但聖經更注重在團隊中不同恩賜的事奉者互相幫助。在團契裡,個人能使用獨特才能,在互助互補中完成使命,更因與天賦大異其趣的人合作,過程中更加能體會自己的獨特、接納自己、奉獻自己。神藉團隊,教導信徒擺脫自我中心和爭競嫉妒,並彼此勉勵,為所服務對象而委身,尋獲人生方向;因此,對信徒來說,團隊的互助互愛,不是奢侈品,而是成長必須品。林德皓提醒,「管理能力」對教會事奉固然重要,但最具決定性的還是「屬靈能力」。事奉者應研讀聖經,明白神的旨意和應許;讀經和禱告並非要神為我們治理,而是承認自身軟弱,願意倚靠祂。
文/基督教今日報 陳衿妮